亚洲男人天堂,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首頁 > 澠池概況 > 魅力仰韶 > 正文

澠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日期:2017-08-31 09:33     字體:

 

  澠池縣共有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棚口、十盤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镢把戲、九蓮燈、仰韶彩陶、南村老土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燈、棒棒鞭呂 祖 山 廟會為縣級項目。



十     盤

  十盤,又稱十番、十番鼓、社盤。是豫西地區農村中較為流行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吹奏樂為一體的交響音樂,原以敲擊樂為主,鑼鼓和絲竹合奏則較晚。其打擊方法別具一格,只敲擊每節的第一個音節,其音調古樸、和諧、明快、熱烈,十盤演奏的基本形式為吹奏樂,演奏是由兩幅云板擊節,碰鈴輔助,其主管樂器為管子,另有中、低音笙各兩盤,竹筒4根,云鑼十面構成基本樂隊,多演奏一些古典樂牌,演奏基本定調為古樂凡字調即現在bE調。過去演奏員都用公尺譜,現在基本上用簡譜。傳說在唐朝武則天時興起,也有說起源于明末,是古代皇帝舉行大型慶典活動的宮廷音樂,又是寺院道觀用來祭祀的音樂,后來流傳到民間,后來流傳到民間,發展成為農民集會或喜慶、婚嫁時的娛樂形式。十盤目前只有澠池縣果園鄉東安頭村的民間藝人時有節奏。2007年6月被三門峽市政府命名為三門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十盤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6月28日,組織省級非遺項目十盤參加了文化部在山東棗莊舉辦的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獲得三等獎。





九  蓮  燈

  流傳于澠池天池鄉楊村和陶村,是澠池縣唯一的花燈舞。每逢節日隨社火隊伍進行表演,表演人數為20人?;羰亲约褐谱鞯纳徎?、魚燈、五星燈、一對馬燈等?;粲媚玖?、竹篾、彩紙制作,燈內裝有用牛油煉成的蠟,風吹不滅,可燃燒3個小時,表演者身穿戲劇服裝,動作表演在原來簡單的圓場步基礎上,編入了云步、三和步、前進后退步,隊形有蓮花盤、龍擺尾、翻大弓、蛇脫皮、絞麻花、過燈等,用蓮花燈組成的造型有燈山、燈坡、紅五星字型等。曾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匯演,獲創作獎、演出獎。




棒  棒  鞭   舞

  棒棒鞭舞又名打花棍或霸王鞭,它于清未民初傳入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是一種深受農民群眾喜愛的文藝娛樂形式。它的表演不受場地和人數的限制,少則二、四、六、八人同時兩相對表演,也可由幾十人列成方隊表演,可在舞臺上表演,也可在大街上進行時表演或地攤表演。扮相有花旦、丑旦、老旦、小生等,每人手拿花棍一根,花棍用一根長一米或一米二的竹竿,兩端各鑿兩個長方形的也,裝上銅線,兩頂端扎上花纓式鈴鐺而成。表演者用花棍敲擊自己的肩、腳、膝部,邊舞邊唱,動作靈活,舞姿優美多變,銅錢或鐵墊撞擊,叮當有聲,妙不可言,表演時配以管弦、響鈴等樂器,并根據形勢配以唱詞,按照一定曲調進行,非常幽雅動聽。1991年5月6日參加三門峽的黃河節慶典,發科嶺村的花棍舞,曾在黃河節文藝表演中獲二等獎。

6.jpg



镢    把    戲

  镢把戲源于懷梆,是從河南沁陽(沁陽為舊懷慶府治)一帶流傳到澠池縣南村鄉的一種戲曲形式,具有歷史悠久,古老濃郁動情的特點,是黃河沿岸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懷梆戲的基礎上加進濃郁的地方戲內容而形成的更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本地群眾稱為镢把戲。起源于元末明初流傳至今,具體年代無從考究,南村鄉藝人在農閑和農歷節慶時節時有活動,1999年移民搬遷后曾在鄉里演出。镢把戲唱腔以梆定板,屬河南梆子的一種,長期流傳于民間,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與鄉土氣息,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之特點,唱腔慷慨激昂、唱作并舉、載歌載舞。镢把戲以大本劇目演出,生、旦、凈、末、丑具全,不同的角色行當有不同的規范和路數,唱腔靠弦通以CT調為主,沒有女角、女角為男角反串,唱腔分為四大類:即慢板、二八板、流云、散板。镢把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必將對繁榮河南戲曲事業,發展稀有劇種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7.jpg



棚         口

  棚口,又叫彩門,是一種傳統的民間不扎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澠池縣天池鎮東天池村民間藝人的一手絕技,馳名宜陽、洛寧、新安等地。棚口起源于民俗活動,是東天池村民間藝人在與鄰村爭廟會時形成的。舉辦廟會時人們在裝飾彩門時,請來能工巧匠,用彩綢扎成繡球,綴上花穗,用棉花、布料做成傳統戲劇人物形象,鑲嵌在彩門上。后來人們將各種彩門集中起來,統一設計,精心組織,達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大彩門,這種大型彩門就叫棚口,棚口分主樓和兩個八字墻,有多個彩門構成,彩門是由木料竹子做成一扇一扇的門形,然后用彩布編制成各種圖案,圖案上有梅花形的、胡椒葉形的、方格形等。圖案上又用花布、棉花等做成各種動物、植物還有戲劇人物,彩門發展成為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搭建棚口最大的一次高10米,寬14.3米,正樓可通汽車,棚口宏偉壯觀,所扎人物栩栩如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棚口正門門框的三翻像或三翻字最具藝術特色。正面和兩側看形狀均不同。棚口所用彩步由各家各戶自愿籌集搭建,花形顏色會根據布料決定,帶有更多的鄉土氣息,棚口可以時隔多年扎,也可一年之中搭幾次,它結構靈活,易于反映時代變化,是反映集體心愿的民間傳統藝術。土改、合作化、農村改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時期,都有棚口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老藝人的相繼去世,棚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頻臨滅絕,待搶救和整理。2006年,縣文化局投入資金3萬元,購買了彩布、燈飾等原料,組織民間藝人進行編扎,在2006年元宵節期間,沉寂了二十年之久的民間布扎工藝在澠池縣三館門前重新展出,并錄制了專題片,完善了音像資料。2007年、2008年元宵節,棚口在澠池縣元宵節民間藝術匯演中進行展示。2007年扎制的棚口,目前仍保存在東天池村。

  2007年6月,棚口被三門峽市政府列入三門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棚口扎制技藝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 村 老 土 布

  老土布是豫西地區古老的一種手工紡織藝術,是用棉花手工紡出棉線,用傳統織布機織出棉布。南村老土布采用傳統工藝選用優質環保棉線,生產床單、床上三件套、四件套等產品,老土布具有淺粗紋深,手感厚實,膚感舒適,不起褶,不起球,不褪色,冬暖夏涼,透氣吸汗和防靜電特點,屬天然綠色環保產品。

10.jpg



仰 韶 彩 陶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使用的一種陶器,是我國新時期時代的代表,是一種杰出的美術工藝品。它是以黃河岸畔獨特的陶土資源為原料,采用民間原始制陶工藝和現代科技工藝。主要產品為仰韶彩陶仿古系列及反映黃河兩岸民俗風情的雕塑系列和具有現代審美情趣的陶藝系列。采用泥條盤筑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11.jpg



黃  河  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仁村鄉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仁村,當代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于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黃河燈由木樁、圓柱、高粱稈扎成的城池組成,規模大時有72個城池,小的又有16個?;顒訒r用數千根木樁串連排一方針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粱稈作為燈柱掛上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壁用高梁桿等物做成籬笆狀連接在燈柱上,以松、柏枝裝飾燈壁,出入口處撘成彩門。占地40余畝,燈數千盞,儼然一條九曲黃河展現在大家面前,游時需尋蹤覓跡,稍有疏急誤入迷宮,不得而出。春節活動時,獅子、高蹺、火龍、竹馬等社火對從黃河燈彩門進入,走遍各個城池,特別是獅子過城池時,翻躍中間天橋,表演各種動作,技藝精湛,舞姿優美,游藝活動每次需2到3個小時,表演技法純樸,氣勢恢宏,頗受人們歡迎。

12.jpg



呂 祖 山 廟 會

  呂祖山純陽觀俗稱呂祖廟、云光洞、老廟溝,因全真祖師純陽真人呂洞賓曾在此修行而得名。呂祖山廟會是在此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以呂祖廟為依托,以宗教活動為最初動力,以集市活動為表現形式,融宗教、經貿、游樂活動為一體。每年三月十一日、九月九日為古廟會時間,會期三天,屆時有劇團演出助興,新安、洛陽、偃師、宜陽等地都有人來趕會,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還可以品嘗呂祖山泉,游覽呂祖山景區。道教文化使呂祖山廟會得以傳承發展,旅游文化為古廟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呂祖山景區2002年初被省旅游局定為河南省旅游景區。

打印